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微纳米气泡对HPAM溶液黏度保留率及结构的影响
张洪, 杨彬, 胡廷惠, 徐大明, 干润森, 张辉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3, 36 (3): 24-30.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3.03.004
摘要172)   HTML6)    PDF (870KB)(154)    收藏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配液过程产生的微纳米气泡氧化降解会造成聚丙烯酰胺(HPAM)黏度损失。分析了不同充气条件下HPAM溶液黏度保留率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动态激光散射、生物显微镜、红外光谱等技术研究了驱配液过程中微纳米气泡对HPAM溶液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空气为气源,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循环20 min后的模拟矿化水配制的HPAM溶液黏度保留率下降幅度最大,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也最低。这是由于氧气与溶液中的HPAM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出现了氧化降解现象,含有空气的微纳米气泡增大了溶液中氧气的溶解度并产生了羟基自由基(·OH),导致黏度保留率降低;不充气时,由于机械剪切作用HPAM溶液在配制过程中也会产生微纳米气泡,但溶液质量浓度过大,不利于微纳米气泡的分散,从而减缓了黏度保留率的降低幅度;微纳米气泡在溶液中的稳定时间比大气泡更长,且会影响聚合物的粒径分布,使其平均粒径增大,粒径分布不均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化学氧化处理腈纶废水的研究
程迪,张洪林,周磊,邱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1, 24 (5): 45-47.   DOI: 10.3696/j.issn.1006-396X.2011.05.012
摘要770)      PDF (580KB)(432)    收藏
研究了电化学氧化法与纳米催化微电解联合技术处理腈纶厂生化池废水,运用国标试验方法对 COD,NH 3-N,色度和pH 等4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氯化钠的投加质量分数为0.3%、电流为9A、循环时间为3.5h时,COD由227mg/L降低到46mg/L,去除率达79.7%;NH3-N 质量浓度由117mg/L降低到9mg/L,去除率达92.3%;色度由32倍降到4倍,去除率达87.5%。实验表明电化学氧化法与纳米催化微电解联合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滤处理腈纶废水的研究
侯亚惠,张洪林,李长波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1, 24 (2): 22-25.   DOI: 10.3696/j.issn.1006-396X.2011.02.006
摘要622)      PDF (239KB)(450)    收藏
采用纳滤设备对干法腈纶废水进行深度处理, 考察了纳滤膜对COD、NH3 -N 及盐的截留率和脱色率的影响, 操作压力和运行时间对渗透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纳滤技术处理后的水质COD 截留率大于96%, NH3 -N 截留率大于95%, 盐截留率大于94 .5 %, 脱色率高达100%。纳滤膜的渗透通量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随着时间延长而下降。当操作压力为0.6 MPa 时, 纳滤膜的处理效果最好。该系统产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并可以回用做工业用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株低温烷烃降解菌的摄取模式
马会强,张洪林,李爽,李长波,刘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0, 23 (4): 1-4.   DOI: 10.3696/j.issn.1006-396X.2010.04.001
摘要733)      PDF (585KB)(523)    收藏
采用碳源利用性、细胞表面亲油性和发酵液乳化性方法研究了3 株低温烷烃降解菌:A(耶氏酵母菌)、H(红球菌)及LD2(不动杆菌)对石油烃的摄取模式。结果表明, A、H 菌利用亲水性碳源能力较强, 稳定期发酵液OD600 值分别为1.85 ~ 2.12 、1 .41 ~ 1.54 , 同时菌株能较好的利用疏水性碳源生长, 发酵液OD600 值分别为0 .68 ~ 0.80、0.63 ~ 0 .68 ;菌株细胞表面亲油性在对数生长期最高, M ATH 值分别为0 .69 、0.61 ;菌株均产生表面活性物质, 使油层乳化呈微滴悬浮于水相, 乳化层与总高度比值最大分别为0 .94 、0 .96;确定A 、H 菌摄取石油烃时属于细胞与石油烃微滴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LD2 菌利用亲水性碳源能力较差, 稳定期发酵液OD600 值仅为0 .48 ~ 0.58, 但能较好的利用疏水性碳源生长, 发酵液OD600 值为0.78 ~ 0 .82;菌株细胞表面亲油性在整个生长周期均较高, MATH 值为0 .72 ~ 0.85 ;油层无乳化;确定LD2 菌在摄取石油烃时属于细胞与石油烃大颗粒之间的直接接触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烟气脱硫塔主体结构的定性优化设计
陈小刚,张洪林,李长波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0, 23 (2): 67-71.  
摘要679)      PDF (1000KB)(687)    收藏
对烟气脱硫塔主体结构进行了研究, 结合已有的工程设计经验, 给出了确定脱硫塔主体结构尺寸的
具体步骤;尤其要计算喷淋塔内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 从而确定吸收高度, 并讨论了影响脱硫效率的一些主
要问题。结果表明, 对烟气进、出口角度进行调整以及用流体计算软件模拟吸收塔内增加气流分布板后喷淋效果改
善等措施, 可以使塔内烟气流速分布均匀, 增加了气液接触的有效传质面积,提高传质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